【台灣教育與社會帶來的問題】資本家不斷冒險賺錢、勞工規避風險卻被壓榨

大家好,我是 applemint lab 代表的佐藤😎

今天想與大家分享台灣的教育會為台灣未來帶來什麼。簡單從結論來說,我想談談關於目前台灣的教育制度在未來是不是有點危險呢?的話題。

雖然日本的教育似乎也不是那麼好…苦笑

這個觀點自然是有爭議的,支持台灣教育制度的人也很多。以下是那些支持者的看法:

  1. 台灣從小學開始就有良好的英語教育
  2. 多虧良好的英語教育,台灣人即使沒有到國外留學也會說英語
  3. 也有像程式設計這類的課程
  4. 還可以學習中文
  5. 學生素質很好 (因為真的不得不好好學習)

的確我的公司合夥人 Eric 是台灣大學的畢業生,即使沒有留學經驗也會說英語,非常的優秀。這方面的基礎無疑是拜台灣教育所賜。不過,我這次想談的是教育的方向性,而非教育內容。

不論英語教育或程式設計都有某個遠大的目標,並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而學習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向性有點危險。

從結論來說,我認為在台灣有種潛在「不失敗」的教育,甚至是具有某種架構的。

順帶一提,接下來所談的內容是我個人的見解,或許有點陰謀論的感覺,不過希望大家就當作「在台灣生活很久的人也會這樣想啊」看看就好。

所以就如同使用規約所說的,希望這些內容只留在這個社群中,不要外傳。

那就請接著看吧!

不失敗的教育是計劃好的嗎?

據說人們大多比起得到,害怕損失的心情更為強烈。這被稱為「損失規避」。此外,人們基本上是喜歡安逸的生物,而不喜歡變化。

舉例來說,人類的大腦設計得很好,如果你總是在同一張床上睡覺,當你躺到那張床的瞬間,大腦就會識別出那張床是「睡覺的地方」,而自己啟動睡眠模式。也就是說,大腦是非常有效率的,因為它想讓事情簡單化。

我認為台灣學生在義務教育中意識太多損失規避的事。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失敗的教育。

我常聽說,台灣的小學體育課和美術課常常被英文課和國語課取代,原因是「學體育不會有錢」、「學藝術將來賺不了錢」😭

我明白你說的意思,例如如果你從小就開始學英語、程式設計等很可能在未來不會為了找工作所困。因此,我認為贊同台灣教育的人,或許是喜歡這種不浪費時間、高效率的教育方式。

另一方面,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是它培養了一種「我不想做白工」「我不想失敗」的心理😬 學生很可能因此產生這樣的想法:如果現在朝向體育或藝術努力,將來失敗的風險很高,所以要趁現在盡量避免。

如果學生持續接受這種不失敗、不做白工的教育,自然會停止做失敗風險較高的工作。一般來說藝術家或運動員是容易失敗的職業,創業大概也是。

但是改變社會的總是那些決定冒險的人。而冒險創業的資本家們都明白這點的重要性,然而,冒險與挑戰的教育往往不受重視。從這裡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陰謀論的味道,最近我開始認為資本家也許是故意推動不失敗的教育的,接著請讓我說明其中的理由。

在台灣即使你從國立大學畢業,薪水也不高

在日本最難被錄取的大學是哪裡?是東京大學吧。台灣的話是台灣大學(台大)。東京大學畢業後都到哪工作呢?我想應該大多是大企業吧?(其實我不知道😂)

那台大的畢業生呢?當中有一大部分的人是進入中小企業或從未聽過的企業裡領3萬元左右的薪水。

這並不僅限於台大,也發生在其他台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身上。因此總有從日本拓展來台的總經理很興奮地跟我說「在台灣我能用日本1/2的薪資雇用一個畢業於台大或國立大學、還會說日語的學生呢!」😂

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?我認為有兩個原因。

首先,第一個是台灣的市場規模。台灣市場規模很小,人口只有2300萬人,如果你只做國內市場的生意,不能期望有多少的業績。即使是海外市場的工作,也會因為國內市場是以服務為主公司的銷售變得不是那麼重要,而導致薪資低迷。

另一個是很多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有「就業」一種選擇,而像這樣的學生已多到近飽和狀態。

大多受「不失敗」教育的台灣學生幾乎很少會有「創業」的選項。然而,現實是殘酷的,無論你是從多好的大學畢業,沒有經驗的學生薪水就是3萬元起跳。也就是說,被抓住弱點了。

而且為了想逃避現實,台灣有許多學生會去讀研究所。

我認為這類高學歷學生的飽和狀態是以某種方式產生的,因為這樣資本家可以用廉價的工資來雇用優秀的學生。

雖然只要冒險就好,但接受不失敗教育的學生卻害怕承擔風險。

沒有新陳代謝的歌手業界

舉例來說,越來越少人選擇「歌手」這樣高風險的職業,在台灣,即使有點年代的歌手仍然一直很有人氣。像五月天、蔡依林、楊丞琳、張惠妹等已經流行了20年以上了。

以日本來說,就像濱崎步或 Exile 即使經過20年還是很流行。為什麼台灣的歌手不會推陳出新?是不是因為有理想抱負的新人歌手數量比起以前少了很多呢?

我有追蹤蔡依林的 Instagram ,即使已經40多歲了,還是非常尊敬她的風格與靈敏的動作,我不否認這是因為她非常努力。然而直到現在還是很有人氣的原因,我想是一直沒有新歌手出現的關係。

現在很多想要成為歌手或名人的人會以當網紅為目標。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方式獲利快且風險較小。

此外,台灣有名的女演員幾乎都是30-40多歲,20幾歲的幾乎沒有聽過。我一個日本朋友在台灣從事演藝相關的工作,然而一家有演藝部門的大企業老闆卻對她說「千萬別在台灣當演員,不會賺錢的!」

台灣的市場規模很小,因此藝術家或運動員必須從一開始就以世界舞台為目標,否則風險實在太高,且無利可圖。許多家長認為這是有勇無謀的行為,為了避免失敗,而不讓孩子接受藝術、體育課程。但資本家什麼也不會說,因為如果這些不想失敗的人才增加,就能用便宜的工資雇用他們。

另外,資本家們因為與大多數不冒險的人一起,而他們願意冒險所以沒有競爭,因此又繼續賺更多錢…

現在台灣知名公司的老闆大多是第二代,稱作富二代,簡單來說,就是父母很有錢,所以小孩能夠擔得起風險,結果來說能賺到更多的錢。

所以我會說要承擔風險。但不冒險

Owndays 田中社長曾在以前寫過的書或影片中說過,「雖然有些人會說不想在社群媒體上露臉,但事實上,大家沒有像你想像那般注意你!」,因此,他認為如果你不能承擔在社群媒體上露臉的風險,是很難取得成果的。

這段話的本質並非指在社群媒體上露臉,而是而是承擔風險。而台灣很多人是不願意冒險的,我認為這是因為只有2300萬人的市場規模與教育的關係。

那麼我會怎麼做?我會承擔風險。但是如同這篇文章提到的,台灣的市場規模是受限的,因此我們想以台日為核心,再開拓另一個國家。

現在我們正在考慮的是泰國,事實上以前我們的客戶 KARADA factory(身體工場)曾向我們諮詢過關於泰國的數位行銷。當時因為我們不在泰國的關係因而婉拒了,不過如果是這樣的理由,那只要我去泰國就好了。

此外,我還看到一家當時協助 KARADA factory 的日本人在泰國創業的數位行銷公司的工作,說實話不怎麼樣的公司。即使有競爭者,我也希望在疫情後積極的冒這個風險。

大家是否也在承擔風險呢?不一定要是突然辭職創業這樣的大風險,你可以從小風險開始。在這個大家都不願意冒險的時代,願意冒險的人才是贏家!下次再見啦!